top of page
搜尋

复苏传统,重塑命运:赖奕辰谈《孔雀东南飞》的改编

对谈人:孙启轩(全球华语戏剧联盟学生大使)

赖奕辰是《孔雀东南飞》的学生导演,同时也是全球华语戏剧联盟(GYACD)的一名学生戏剧创作者。她目前就读于南山外国语学校,积极参与各类戏剧制作和文化项目。


 

孙启轩:恭喜你们在深圳第十五届经典改编短剧大赛中获奖!《孔雀东南飞》显然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们为什么选择将这首中国古典长诗改编成现代戏剧吗?

赖奕辰:谢谢启轩!我们的灵感来源于希望用一种新的方式诠释经典文本,让它对当代观众产生共鸣。《孔雀东南飞》本质上是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残酷,但我们看到了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解读它的可能性。通过改编结局,我们希望突出刘兰芝的力量与主体性,让她的故事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情感体验。


孙启轩:你们对刘兰芝这一角色的女性主义重塑是这次改编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你是如何构思并实现这一点的?这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赖奕辰:的确。在原诗中,刘兰芝是一个被环境裹挟的受害者,受封建礼教和家族期待的束缚。我们想挑战这种叙述方式,让她拥有反抗命运的勇气。在我们的版本里,她不再是单纯的悲剧人物,而是敢于挣脱社会枷锁、走出自己道路的人。这不仅让她的形象更加有力量,也让观众能够反思女性在古代所面临的困境——这些困境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女性主义讲究的是选择权和自主性,我们希望在改编中展现这一点。


孙启轩:剧中还深入探讨了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之间的冲突,这个主题无论在何时都显得极具现实感。你们是如何在保持历史背景真实性的同时,使其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的?

赖奕辰: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精心拿捏的平衡。我们在舞台布景和服装上严格遵循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尊重原作,同时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但在对话和主题上,我们进行了现代化处理,使其更具亲和力。例如,刘兰芝与家族之间的冲突,某种程度上与今天年轻人面对父母期待和社会压力的困境相似。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在过去和当下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孙启轩:剧中的服装、布景和语言都十分考究,细节令人惊叹。你们的团队是如何进行相关研究和准备工作的?

赖奕辰:谢谢你的认可!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东汉时期的服饰、建筑和语言风格。在服装方面,我们与设计师合作,确保从布料到配饰都符合历史事实。语言上,我们既使用了古汉语表达,又对其进行了适当调整,使其在戏剧语境中更加流畅。对这些细节的考究,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真正让观众“回到”那个时代,我们才能更有力地传达作品的现代意涵。


孙启轩:学生主导的项目往往具有独特的影响力。你认为年轻人通过戏剧改编经典文本的意义何在?

赖奕辰:我认为这非常重要。经典文本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年轻人通过重新诠释它们,既能让它们继续流传下去,又能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戏剧是一个特别有力量的媒介,它不仅能娱乐大众,更能激发思考。对我们学生来说,这次改编也是一个提升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孙启轩: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你希望他们从《孔雀东南飞》中获得怎样的启发?

赖奕辰: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部戏能让大家思考个体意志和坚韧精神的价值。刘兰芝的故事提醒我们,即使面对重重困境,也依然可以选择走出自己的道路。我们也希望这部剧能激发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兴趣,感受到它的时代价值。如果我们的作品能让哪怕一个人开始阅读经典文本,或者对性别议题产生新的思考,我们就已经成功了。


孙启轩:谢谢奕辰与你的团队分享这些宝贵的想法,再次祝贺你们的成功!期待你们未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赖奕辰:谢谢启轩!很高兴能与你交流!

 

(目前,赖奕辰和她的团队正致力于将《孔雀东南飞》打造为一部完整的舞台剧作品。)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连结世界:GYACD学术导师黄宜舟教授谈戏剧、学术与华裔美国舞台

黄宜舟教授是巴纳德学院戏剧系的助理教授,同时担任GYACD 2024年度创意计划的学术导师。她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2013),并于塔夫茨大学获得戏剧与表演研究博士学位(2021)。她的研究领域涵盖戏剧史与戏剧史学、表演研究、现代及当代中国戏剧、以及亚裔美国戏剧...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